-
有沒有一種家具是清代有,明代沒有的?
發布時間:2020-09-29
- 家具行里有句話,叫“十清不抵一明”,貶清之意甚濃,明式家具的優越性固然高于清式,但我們要知道,清式家具在明式體系之外能另辟天地,也同樣了不起。尤其是清式家具的品種繁多,式樣多變,追求奇巧,開創了很多前代所沒有的品種和式樣,最經典的便是扶手椅、多寶格。清式家具形制多樣,每一類的造型更是變化無窮,與明式家具迥然不同,體現了清人的創新與開拓精神。但是清式家具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,并非完全的創新,不少清式家具的典型裝飾手法、構件造型是從明式家具中演變而來。下面我們介紹幾種最為典型的清式家具造型。一、扶手椅 / 太師椅清式扶手椅是入清之后逐漸興起的一種式樣,結構與前代的扶手椅不大相同的坐具。它是清代家具中最流行也是傳世數量最多的一個品種。不少人習慣于將清式扶手椅叫作“太師椅”,其實這種叫法不夠確切。“太師椅”是扶手椅的俗稱或通稱,故在不同時代、不同地區所指不同。在宋代,太師椅指的是帶有荷葉托腦的交椅,明代指當時的圈椅;到了清代,就變成清式扶手椅的俗稱了。其實,太師椅是指體態較大,式樣莊重,在一定社會環境中顯示擁有者地位的椅子,是一泛指名詞,并不特指哪種椅子。《放鷴圖》局部從結構看,清式扶手椅是由屏風式羅漢床和寶座演變而來。清康煕年間的繪畫《放鷴圖》中有一小寶座,三屏風,有束腰,結構和風格都與后來的屏風式清式扶手椅相似,這就是清式扶手椅的前身。清式扶手椅的特點是:椅子下部為有束腰的杌凳,上部為屏風式靠背和扶手,靠背、扶手和座面均相互垂直,上下兩部分用走馬銷相聯接。使用時,常見成對椅子中間置茶幾,擺放于大廳兩側?;蛑糜谔梦莓斨械姆阶纼膳?。清式扶手椅往往是不輕易挪動的固定性陳設,適合于賓主禮節性會見、正襟端坐之用,其社會功能顯然優先于其使用功能。清式扶手椅被認為是清式家具的代表,其造型式樣多變,數不勝數,在其基本結構的基礎上,工匠們就造出了數不清的式樣和變體。這種椅子傳世數量甚多,但雷同的卻極為少見。多年來,海內外的收藏家、博物館搜集了難以計數的明清家具,但至今仍不時發現前所未見的奇特品種。二、多寶格多寶格也稱“什錦格”、“百寶架”,在清代十分盛行,與清式扶手椅同被認為是最富有清式風格的家具。顧名思義,“多寶格”就是可同時陳列多件文玩珍寶的格式柜架,它兼有陳設與貯藏雙重功能,但與一般純為貯藏用的箱、柜、盒等有本質的不同,主要為陳設之用。多寶格的尺寸伸縮性很大,可以大到一列成排,組成山墻與建筑物融為一體,供陳列數百件珍玩;也可小到一尺左右,置于幾架之上作為擺件。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漱芳齋中有一架五具成套多寶格,這五具多寶格一字排開,靠墻擺放,與房間渾然一體,錯落有致地分割出一百多個矩形隔層作為陳設空間。清式家具的設計特別注意造型的變化,在漱芳齋多寶格的設計中既考慮了各個隔層與整體之間的比例協調,又巧妙地使上百個隔層尺寸互不相同。每個隔層內部鑲有角牙,雖都是“拐子”圖案,卻形態各異,互不雷同。五具多寶格,在不同部位設有十二只小抽屜,它們不僅大小不等,而且抽屜面上的雕飾圖案亦不相同。站在多寶格的側面,可以看到每個隔層的側山上不同圖形的開光:海棠形、扇面形、如意形、圓形、方形、方勝形、磬形、蕉葉形、書軸形等等,屢變頻更,移步換景,令人目不暇接。另有一些專為盛放各類小件珍玩的精巧別致的盒匣之類,其利用空間的構思與大型多寶格同源,也可以歸于多寶格類。因其小巧,可隨身攜帶賞玩,故可稱之為袖珍多寶格。多寶格中,可隨其所好陳設與各個空間相適合的藝術品,如瓷器、銅器、竹器、漆器、角器、玉器、琺瑯器、小件木器、牙雕、奇石以及各式盆景等,幾乎所有尺寸適度的工藝品和古玩都可成為多寶格中的陳設之物。多寶格在設計上講究形式多變,各不雷同,原則是巧妙利用有限空間,陳列適量的古玩,而且盡可能使空間分割錯落有致,富于變化。精心設計制作的多寶格本身也是一件絕好的藝術品,與所陳列之物融為一體,其價值往往不亞于陳列品。三、炕用家具炕桌、炕幾、炕案和炕柜都屬于矮形炕用家具。眀代的矮形炕用家具在同時代的家具中所占比例不多。入清之后,由于受滿族生活習慣的影響,炕用家具數量倍増。尤其是北方地區,人們把木床與磚炕兩種形式結合起來,形成室內的固定裝置,占地面積較大,成為家庭生活的一個中心場地。這就不僅導致炕桌、幾、案、柜數量和式樣的增多,而且繁衍出明代沒有或很少見的炕桌式棋桌、牌桌、魚桌、架幾案等炕用家具新品種,清代宮中使用的炕桌、幾、案、柜為數更多。炕桌、炕幾和炕案的高度多在30厘米到40厘米。在使用中,炕桌多放于炕中央,用餐或待客時可放置杯盞等物。炕幾、炕案多成對擺放在大炕的兩頭??还窀叨榷嘣?0至140厘米之間,成對地放于大炕的一端。從《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》中,可以看到當時制作的這類家具,矮的多,高的少。除了記載有關炕桌、炕案、炕幾的制造之外,還經常用滿語“圖塞爾根”記載矮桌包括宴桌的制作事宜。如雍正五年正月十五,散秩大臣佛倫傳旨:筵宴上用的圖塞爾根桌子,兩頭太長些,抬桌子的人難以行走,著交養心殿造辦處另做一張。比舊桌短些,外用黃套。欽此。正月十八日做得花梨木圖塞爾根桌一張,長三尺六寸,寬三尺四寸,高一尺八寸,水線八分。由此可知,“圖塞爾根”不僅是長型炕桌,而且是筵宴的用具。宮中凡正式筵宴,仍延襲歷代大型宴會的慣例,席地而坐,用矮桌。清代宮中繪畫的局部,從中可見到舉行朝會時鹵簿儀仗中出現的多張漆炕桌四、茶幾 / 花幾茶幾是入清之后開始盛行的家具。在明代的繪畫中,曾見在香幾上同時放有卷冊,果盤、茶壸等物,說明當時的香幾已兼有茶幾的功能。入清之后,茶幾始由香幾中分離出來,演變成為一個獨立的新品種。清代茶幾較少單獨擺設,往往放在一對扶手椅之間,成套陳設在大廳兩側。一般來講,茶幾尺寸較矮,與香幾比較容易區別,但也有尺寸居中者,可兼作香幾。花幾,也稱花架或花臺,比茶幾出現更晚,不但未見眀代有這種細高造型的幾架,清代早期亦無此品種,它可能形成于清晚期。